丹牛:围观了黄执中在Xtransfer未来外贸大会上的直播

昨天围观了黄执中在Xtransfer未来外贸大会上的直播,挺值得推荐。

人类是一种非常矛盾的生物,一方面无节制地放任各种高知或意见领袖在自己的大脑中跑马,一方面又非常固执地希望体现出自己与众不同且独立思考的一面。

反抗机制就是后者的突出表现。

什么是反抗机制?简单来说就是“杠”。无论别人说什么,都会不自觉地想要反对什么。尤其当这个人的社会地位低于自己时更是如此。

举一个简单的例子。

假设你跟老板说:“老板,建议你看一下丹牛的《第一次做生意》,对创业有帮助。”

你觉得老板会从善如流地说“好的我马上买”吗?

不会,他大概率会在脑子里面OS“丹牛是谁这名字听上去就不正经”“你小子是不是被人洗脑了现在还要来洗我的脑”“老子这么有钱了还看什么第一次做生意”“我平时那么忙哪里有时间看书”。

归根结底,都是因为人性。

没有人喜欢被改变,没有人喜欢被说服。原因就在于假如这种改变并非“我自己想要改”,许多人会将“被说服”等同于“被打败”,认为一旦我被你说服我就输了。

这就是为什么在实际的商业场景里,我们和客户的许多沟通都会无疾而终。

客户说:“你价格太高了。”

我们的做法往往是什么?

“不,我们的价格一点都不高。你看……”我们大脑里面的反抗机制开始起作用,然后意图说服客户接受我们价格。而且表面上,我们似乎是在反驳价格这件事,可是在客户看来,他会认为我们在反驳是他的观点,以及他这个人。

于是,“你的价格明明就是比别人高,你这个人太坏了,睁着眼睛说瞎话。”客户的反抗机制也开始起作用了,甚至开始怀疑起我们的专业或者人品。

结果,一次沟通变成了一场辩论赛,双方都在各说各话,最终不欢而散。

所以,说服真的不等于说教。

说教是自上而下地强加观点,而说服是引导别人自己意识到问题。

当客户说“你价格太高了”时,假如我们换一个角度:

“您说的对,我们的价格相比一些同行确实比较高。”首先,肯定客户的观点。

“我们也有其他客户抱怨过这一点。”其次,让客户知道他并不孤独。这一点,主要用于后期当客户意识到自己犯错了时,不至于感到尴尬。

“后来我和他们一起分析了成本和性能后,他们也理解了我们价格高的原因,以及其必要性。”再次,教育的是其他客户,而不是他。

“您看,我是不是可以拿到您对比那家产品的信息,然后再帮您参谋参谋?”最后,提出我们的诉求,而且使用的是“我需要”而不是“你应该”的句式。

在与客户的沟通过程中,我们往往习惯于使用would you please的句式。

你能不能回一下我的邮件?
你能不能发采购计划给我?
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时候付款?

表面上这是一种请求,但实质上不过是礼貌一些的要求,焦点和压力在“你”身上。在反抗机制的情况下,对方往往会觉得“我为什么非得跟着你的要求做?对我有什么好处”。

但假如稍微换一种句式,变成may I。

我有没有可能在明天内收到你的回邮,因为你的反馈对我真的很重要。
我有没有可能尽早收到你的采购计划,因为着急跟配件供应商锁价格。
我有没有可能在本周内收到尾款,工厂当前的现金流压力真的特别大。

在这种情况下,焦点在“我”身上,信息接收方有选项,无论做与不做都不会感觉到压力。而且假如他做了,会觉得在“do you a favor”,至少他会有心理获得感。

当然了,上述话术并不是万能公式,只不过从人性的角度提高我们与客户更好进行沟通的概率罢了。但对于普遍直男/直女的外贸从业人员来说,这一点提高,或许已经足够带来可观的变化。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